大型卷管廠“共創、共進、共贏”是合作的基礎
從2008年前的10%到如今的90%,山鋼集團濟鋼集團有限公司的備品備件國產化率實現了5年大突破、大跨越,為濟鋼的降本增效作出貢獻。據不完全統計,5年間,濟鋼僅此一項,每月平均可降低采購成本120萬元左右。
軋輥、軸承、液壓缸等是濟鋼備品備件采購的大頭,無論是數量還是金額都占到90%以上,其國產化之路分為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也正好反映了我國多數大中型鋼鐵企業設備備件國產化的發展路徑。
2008年前:能“搶”到進口就不用國產
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軋輥、軸承等備品備件的國產化率只有10%左右。這期間的采購導向是:能“搶”到進口就不用國產貨。
用“搶”字一點也不為過。濟鋼裝備部備品備件供應科科長王建新向《中國冶金報》記者介紹說:“那時進口軋輥的交貨期能達到2年以上,能按時間按需求及時采購到適合的進口軋輥不是件容易的事,大家都喜歡用進口的。”
為什么當時大家都喜歡用進口貨呢?據記者了解,一是自2002年起鋼鐵行業走上一條擴張發展之路,鋼企不差錢,對價格不敏感,以保障生產為第一目標。二是進口的質量好,適用性強,洋設備自然用洋配件,血脈相承。三是國內裝備制造業的科研和生產水平相對國外先進企業還有一定差距,只有急需的備品備件訂不到貨或來不了貨,才被迫采購國內產品暫時替代,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行為。這三個前提決定了采購部門沒有必要也不愿意冒險去用國內產品替代進口產品。
2008年~2010年:內外合作使國產化率增長4倍
2008年以后,鋼鐵行業受到金融風暴的較大沖擊,濟鋼的生產經營在保持較高節奏的態勢中驟然減速,企業效益急轉直下。而經過近幾年的歷練和摔打,國內裝備制造業的科研和生產水平也隨著鋼鐵行業的發展而提升,這期間濟鋼對進口裝備的結構和運轉也逐漸熟悉掌握。這時,“備品備件能不能用國產替代進口”的觀念開始樹立,并提至議事日程,應用到生產實踐中去。
“備件供應一直是難點、焦點,需求和積壓矛盾突出,市場供求關系復雜,既有經濟性又有技術性。”濟鋼裝備部部長王文濤介紹說:“針對進口備件采購周期長、價格高和交貨難的現狀,濟鋼這一時期開始借助內部和外部技術力量進行國產化改造工作。”
自2007年就涉足備品備件采購工作的王建新詳細介紹了濟鋼進口備件國產化的主要工作:
一是擴大國產化范圍。對于價值高、國產化難度較大的備件,比如燃機備件,要借助專業制造廠、科研單位等各種資源,進行重點攻關,早日實現國產化,降低采購成本。對于國內制造企業已經完全具備國產化能力的各類備件,比如:液壓缸、工業泵、閥等,本著不放過的原則,不遺余力地推進國產化工作。
二是大力推進軋輥國產化。近年來,國內軋輥行業研發、裝備能力顯著增強,產能快速增長,軋輥市場已經具備充分競爭的條件。濟鋼大力度推進軋輥國產化工作,能國產的決不進口。
三是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技改項目配套引進的進口備件國產化工作。這些項目進口設備較多,國產化潛力大,借鑒同類型備件國產化成功的經驗,國產化取得了良好效果。
“至2010年,濟鋼先后開展了軋輥、軸承、風機、燃機備件、液壓缸等進口備件的國產化工作,對7225萬元的進口備件實施了國產化替代,降低成本4936萬元。國產化率達到50%左右。”王建新對于當時取得的成績記憶猶新。
2010年至今:公開招標助國產化率突破90%
2010年,后金融危機的蔓延,對鋼鐵行業的沖擊愈加明顯,濟鋼的生產經營一度陷入全面虧損境地,對標挖潛、降低成本成為首要任務,開始積極推行備品備件公開招標工作。
2010年5月11日,濟鋼組織對熱連軋廠所需的12個型號、7種材質共計106支軋輥進行公開招標。“為落實備品備件國產化要求,大力推進公開招標工作,濟鋼決定放棄采購國外產品的預案,對國內供應商進行公開招標。”濟鋼裝備部招標科科長袁堂瑋介紹說:“董事長、黨委書記畢志超以及總經理徐有芳(當時為副總經理)親自到場主持開標儀式,指導招標工作。”
“這次公開招標共降低采購成本1500多萬元,為今后的備品備件采購作出了示范,公開招標自此成為濟鋼改革采購管理模式的主導方向。”王文濤如是說。
“以公開招標為切入點,濟鋼備品備件國產化率顯著提升,從2009年的50%達到如今的90%以上。現在備品備件國產化已經成為常規性工作了。”王建新如是說。
對于備品備件國產化率提升的重要意義,濟鋼冷軋板廠分管設備的副廠長梁保國談了自己的認識:“進口設備備品備件國產化是降低設備維修費用,降本增效的有效途徑之一。進口備件價格昂貴,采購周期長,生產急用件無法及時供應,且采購中相關手續繁瑣;很多進口備件制造單位在國內沒有辦事處,無法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和售后服務;部分進口設備升級換代快,設備運行幾年后可能無法采購到相應備件;部分進口產品為非標產品,只能采購原廠家備件,造成在采購中受限,因此備件國產化有利于做好設備的運行保障工作。”
梁保國舉了一個典型事例。濟鋼冷軋廠雙機架冷軋機的主傳動軸過去一直由國外進口,該傳動軸工況惡劣,轉速高、承載大、回轉直徑小。濟鋼與國內制作萬向傳動軸的龍頭企業簽訂試用協議后,該公司進行了此傳動軸的國產化設計、制造,滿足了現場使用要求,其價格不到進口件的1/3,使用壽命已經超過了進口件的一半,目前仍在線使用。
“共創、共進、共贏”是合作的基礎
如何確保國產化備品備件的適應性?“在國產化之前應吃透備品備件的運行工況、運行參數、材料、加工制造工藝、尺寸等技術要求,根據技術要求制定相應的設計、制造規程,并在設計、制造過程中嚴格執行。制造完成后,嚴格檢查,先模擬、離線試用,滿足技術要求后再上線使用。”梁保國回答了《中國冶金報》記者的提問。
對于如何持續做好備品備件國產化工作,濟鋼裝備部及有關生產廠的管理和技術人員一致表示:一是要通過各種渠道多了解信息,向兄弟單位取經,聽聽大家的看法和建議。二是要優先選擇有成熟業績的備品備件供應商,或選擇有相應產品的龍頭企業合作。三是要簽訂試用協議,滿足現場使用條件,達到要求的使用壽命,再簽訂采購合同。總之,鋼鐵企業與備品備件供應商應建立“共創、共進、共贏”的合作關系。
上一篇:特殊厚度板卷鋼管(8—100厚)
推薦資訊: | ||||||||||||||||||||
|